面對愁眉苦展的劉承勛,劉皇帝也在舒了口氣后,緩緩道“臣子們都不樂意,朕再倔強,豈不是強人所難。與朕一條心的,朕鼎力支持,至于其他,任其自由不過,有舍有得,有得有失”
劉皇帝話里透著點禪機,同樣也帶著那么些微妥協的意味。劉承勛此來,本也只是感輿情之洶涌,出于一份關懷,想要開解一下劉皇帝,但打好的腹稿還沒說出口,劉皇帝已然一副徹悟釋然的模樣,這反倒讓劉承勛不知道說什么好了。
劉承勛一時沒話說,劉皇帝則不然,看著這個弟弟,臉上閃過若有所思的表情,興致盎然地問道“三郎,你與朕可是一條心”
這話問的,劉承勛能說不是嗎腦中閃過諸多念頭,劉承勛垂首謙恭地道“陛下若令,臣在所不辭”
“又是在所不辭”嘴里念叨了一下這個幾乎聽出耳繭的詞,劉皇帝調整了一下姿勢,身體都前傾了,老眼格外有神地看著他“你是、渡海出使,親眼見識過外洋風光的人,你對海外分封,該是另外一番感觸,至少不會那般排斥吧”
劉皇帝這話的意思,已是昭然若揭,然而劉承勛真的很想回答劉皇帝,正是因為出去見識過,才對劉皇帝的分封議桉不太認可,才覺得劉皇帝的想法太不成熟。
劉承勛當然不會像那些沒見過真正世面的市井愚民一般,對宣慰司乃至那些出海歸來的商民宣揚的那一套信以為真。海外開拓墾殖,哪里是容易的,或許有良田沃土,黃金珍奇也確有其事,但那些都是需要用命去掙的。
就劉承勛的了解,這二十多年,前前后后有大幾十萬人南下來了,但活下來,生存下來的,不足一半,死亡率大漢過去發動的任何一次戰爭都高
面對此時的劉皇帝,心里話自然不敢照實了說,但還是忍不住旁敲側擊一番“海外確實別有一番天地,大可作為,但卻需要足夠的時間與耐心,難以一蹴而就,秦征百越,至前漢五帝三越方為中國固有之領土,何況遠懸海外的那些島嶼、雨林。
臣子們的擔憂也非杞人憂天,而是結合實際的考量,陛下高瞻遠睹之余,或可聽取一些下情,畢竟兼聽則明嘛”
劉承勛這一番話,讓劉皇帝陷入了短暫的沉默,而后有些意興珊地道“說來說去,連你也覺得外面那些臣子反對得有道理我此前還在顧慮,上元之夜所議分封,只考慮到皇子,而忽略了你這個兄弟,怕你以及宗室子弟們覺得朕偏心,如今看來,卻是朕有些自作多情了”
劉皇帝這么說,劉承勛哪能繼續繃著,立刻變了臉色,趕忙道“陛下言重了”
“那你回答朕,若給你一個封國,是否愿去”劉皇帝不管其他,直勾勾地盯著劉承勛。
劉承勛很想給這個難纏的皇帝哥哥一個干脆的答桉,但當真做不到,猶豫幾許,方才咬牙應道“但憑吩咐”
與劉承勛對視了一會兒,見其情緒逐漸平靜,目光逐漸坦然,劉皇帝終于別過頭,笑了笑“罷了朕說了,不強人所難,連那些不肖子都不苛求了,何況你這個唯一的兄弟”
大概是感受到了劉皇帝內心的失望乃至不滿,而劉承勛顯然并不愿如此,在考慮幾許后,突然開口道“若陛下需要一個為王前驅者,臣愿往”
“當真”劉皇帝有些驚疑,然后道“你若是為了迎合朕,大可不必這幾日的風波,朕已經想開了,去則去,留則留,如此而已”
聞言,劉承勛輕嘆一聲,道“陛下的理想與器量,臣學了幾十年,也無法領會,只有做些力所能及之事,聽從陛下倡導。出鎮南洋,宗室之中,怕是沒有比臣更合適的了,就讓臣為宗室,也為天下人做個表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