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隔日,劉皇帝的封國詔令下達了,一時間滿朝震驚,不過微瀾之后,又迅速平息,并沒有引起太劇烈的變動。
臣子們更多只是意外,不是意外這道詔書本身,而是疑惑為何是劉曙
關于封國之事,并沒有反對,連異議都沒有。不只是因為不敢,還因為沒有反對的理由。占城故地,這是什么蠻荒僻野,雖然如今占城稻早已遍布大漢各地,成為百姓們桌面上的主食之一,可謂名揚天下,但占城在大漢官民眼中,仍舊是一個野蠻的化外之地。
畢竟當初攻滅占城國,來得過于輕松,只是南征大軍在收復安南的過程中,為追剿丁族余孽順手為之。得來容易,后來也沒有投入太多精力,自然難提重視,將這么個窮荒之地封給皇子,實在不足大驚小怪。
另外一方面,這些年來,朝廷內部也始終有這么一種聲音,認為大漢疆域過于遼闊,二三十年囫圇吞棗,也占據了太多荒僻之地,毫無收益不說,還持續虧本,耗損國力,因此他們建議朝廷當有舍棄的決心,有如去癬,止損減負。
持有類似觀點的人,實則并不少,只是這并非主流論調,被上層的權威死死地壓制著尤指劉皇帝。
如果說直接放棄,有負將士官民的犧牲付出,有傷大漢開拓進取的積極精神,那么分封皇子,就顯得“兩全其美”了。另一方面,這也是可以朔源的,若無宗周分封天下,何來今日大漢之幅員萬里。
若說分封之弊,同樣有人有話說,但這一點在當下的大漢,就顯得不合時宜了。一些邊邊角角的蠻荒之地,難道寧肯因為統治成本不支而放棄,也不愿交給皇子,讓他們去經營
當然,此事最本質的地方,還是在于劉皇帝老皇帝決定的事,都已經頒布公告了,豈有收回成命的可能。而一個最簡單粗暴的考量因素,全天下都是天子的,劉皇帝倘若腦袋發昏,把朝廷直轄的核心腹地分封了,眾人又能反對,并反對得了嗎
相比于此,臣子們更關心的,顯然是,怎么會是劉曙這么一個荒唐皇子
關于分封,這并不是沒來由的,過去劉皇帝也不止一次有過類似的表示,雖然很多時候都比較隱晦,但豈能瞞得過朝廷那干人精。
在一些大臣眼中,即便有朝一日,劉皇帝當真下定決心分封了,那么第一批,不是安東,就是安西,要知道,當初“安東國王”的流言,可是甚囂塵上。
何況,安東經過秦王劉煦十數年經營,早已自成一系,不論功勞、威望、實力乃至劉皇帝的私愛,都該是劉煦才是。
即便仍在安西苦苦堅守,與大食聯軍鏖戰的魏王劉旻,都更具說服力,但偏偏是諸皇子中最荒唐、最不成器的九皇子劉曙,也不得不說劉皇帝的怪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