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劉皇帝對劉規的信重,在龐大的宦官群體中,同樣引起了不俗反響。宦官是個格外封閉,等級尊卑堪稱嚴厲的群體,其中競爭則更加激烈,每進一步,競爭難度一點都不比外朝那些官僚上位小,其中的殘酷則更勝之。
畢竟,官僚還有一個輪換制度,人來人往,屬于常態,但宦官職位的流動性,則是極差的,屬于嚴重固化。光看看嵒脫,便可見一斑,三十年內侍行首,名義與實際兼具的大內總管。宮廷之內,諸監使,各寺局,十幾二十年掌主管一署者是大有人在。
在這樣的環境下,劉規的崛起,完全是破格提拔,打破了諸多條條框框,當然,所謂的潛規則,是抵不住皇帝一句話。劉規也算是給那些中下層的宦官們打了個樣,如何取悅官家,成為了許多宦官潛心研究的事情。不過,這么多年下,也就出了劉規這么一例,其中的運道也實非常人所具備。
而對劉規的際遇,王繼恩與喦脫這兩大宦官首領,心中便吃味不已,羨慕嫉妒恨,各種情緒皆有。
要知道,這二人花費了幾十年的時間,當牛做馬,櫛風沐雨,靠著資歷與功勞,方才打破了宦官的品級限制,被授予三品銜。
然劉規這小子,因為官家的寵幸,竟然一步登天,晚來后進,到與他們“平起平坐”的地位,如何能讓二人心里平衡。
當然,這些怨望是不能指向官家的,官家用人自然是“唯公”的,只是劉規這廝,投機取巧,迷惑了官家。
越級上升,往往意味著根基不穩,木秀于林,則風必摧之,擔任少府的劉規很合常理遭到了來自嵒脫與王繼恩的雙重打壓。
尤其是王繼恩,皇城司的眼線是死死地盯著劉規的一舉一動,意圖找他的差錯。
但對劉規的任用,再度證明了劉皇帝的看人眼光,雖然有些爭議,但劉規用在任上的表現,再度出人意料,少府諸事被他料理得井井有條,從無疏漏,精于算計的劉規還就管理制度做出了改變與革新,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在“精細化管理”上,做出了巨大進步。
劉規自然是一個極其聰明的人,做事高調,卓有成效,但做人卻十分低調,謙遜內斂。
當然,有些表現或許只是迫不得已。劉規敏銳地察覺到了榮耀背后的風險,那些隱藏在暗處的冷箭時時瞄準他,對于這些,從小長自宮廷的劉規,看到的聽到的太多了。
面對有些險惡的局面,劉規自然也有應對辦法,他采取了化敵為友、借力打力的策略。
先是向嵒脫靠攏,又是送禮,又是表忠心,積極取得其原諒。而面對如此識趣的后輩,嵒脫最終還是被“感化”,接納了劉規。
當然,深層次的原因,還在于嵒脫看出了劉規起飛之勢難遏個,并不是一些小動作就能輕易打擊的,而其主動靠攏自己的舉動,則更讓他感到欣慰,至少沒有投向王繼恩那老狗。
當取得嵒脫的認可后,劉規的少府監自然穩如泰山了,一有劉皇帝的信任,二有嵒脫的維護,三則本身素質能力足夠。
唯一的隱患便是站到了王繼恩的對立面,但大漢宮廷也不是一個王繼恩能夠只手遮天的。而王繼恩也在后后續的發展中反應過來,劉規不可小視,不可卒除,在官家那般信任下,一些小節小虧根本動搖不了,而大問題可不是那么好找的。
思慮過后,王繼恩決定暫時放下成見,甚至主動向其投去橄欖枝,畢竟不能讓實權實職的少府監徹底投向敵對的嵒脫,那對王繼恩可沒有絲毫好處,平白樹一敵人的事,王繼恩也不干。
就這么,借著嵒、王兩名漢宮大太監之間的矛盾,劉規活動其間,游刃有余,逐漸站穩腳跟,甚至建立起一支屬于他得內侍派系tercss”cear”,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