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躍等人把杞縣的藕粉搬運到安南集市上來售賣,目前對安南農戶來說,其實并沒有造成影響。
主要他們現在規模還不大,每次帶來的量放在安南整個藕粉市場里面,是微乎其微的。客舍老板和韓老三會這么看不慣,針對的是他們在自家“屋門口”搶生意的行為。
就像動物對自己領地闖入者,會做宣誓和警告,以及攻擊。這是生存必要的,因為動物需要在自己的領地里覓食生存,繁衍棲息。
但這種領地占據的思想對于安南的長久發展來說,卻是在顧小利而舍大利。
要知道人口數量的多少,對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是有著重要的影響。
安南山高林密,毒蛇猛獸眾多。兼之天氣悶熱,濕瘴縈繞,又位于朝廷轄下最南端的大陸,因此一直被以北地為經濟和政治中心的古代人,視為最不適宜居住的地方。
于是在過去不管哪個朝代,哪怕是遭受再大的自然災害或是社會大動亂,朝廷要把人口往南遷,都秉持著一個其他區域容納不下之后,才會輪到安南。
可事實上,只依賴人力畜力的農業社會人口增長極其緩慢,除北方一些區域還有可能出現人口較多的時候,其他區域幾乎很難出現人口容納不下的情況。
所以韓徹不僅不會阻止如馮躍這樣的競爭者的到來,他還一直在想辦法,要給安南吸引更多,尤其是高質量的那群人的到來。
而對于整個府州來講,高質量人才最多的地方,莫過于府城裕州。
但要想把裕州的高質量人才吸引到安南來,不僅需要將安南變得繁華,還需要使兩地的交通更為便利。
眼下,交通主要分為路道和水道。
如果要從府城來到安南,走路道的話,中間是需要穿插杞縣。
兩縣緊鄰,因此杞縣的官道也跟安南一樣,不僅同為三等遠小。也因山高林密,官道修建時常需得避山饒道,便使得從府城到安南的路程,耗費時日增多不少。
至于走水道,安南轄下確實有一條江河連接府州。但這條江河受入海口湍急的江流和海潮的影響,每每修建石橋,都不得長久。
石橋修建耗費銀錢又不是小數,過去安南縣窮苦艱辛,往來安南的商隊又只入冬那一小批。于是整修幾次,所任職過的刺史都覺得這般投入太過不劃算后,便再也不愿意花費銀錢去做修建。
如今那座石橋便已經成為了一座廢橋,又因靠近入海口,風浪較大。尋常百姓的船只每逢春夏季出行,還甚為危險。人們為了安全著想,便寧可繞道,先通過杞縣,再達到安南,也不會選擇從石橋出行。
但若是能把這橋重新修建起來,那么從裕州靠江河邊緣抵達安南的江河邊緣,便可做到來回耗費僅需半日。
可修橋的耗費之多,連府城都撐不住,便更別說才修完官道的安南了。
因此,韓徹只能暫時把修橋的事放一邊。但心里已經在琢磨著,待到下半年府庫一充實,便得想辦法開工
安南今年的農作物種植整體來說,還算是比較順利的。剛開春時,安南農戶就在衙門的帶領下,再次組隊用牛車去杞縣礦區拖運礦渣。
一道同去的還有那些土著漢子,他們一聽說這礦渣能讓甘蔗長得更好更甜,簡直恨不得一口氣就把礦區的礦渣全拉回來。
這些土著們過去在生產方面,習慣以弓弩打獵,無桑蠶,以葛制布為衣,種植水平上更處于“火耕水耨,一任于天”。
這時候就得虧有韓徹給他們每個寨子都找的那幾個莊稼好手,細致耐心的教授他們種植技術。
土著們學會了不少耕種養殖,也與附近鄉民相處的更為融合起來。
韓徹隔上一段時間也會去到各寨子里瞧看,若碰上什么生活方面的困難,當即便派人過來給他們解決。
這么一來,土著們被衙門編戶后的生活稱得上一句舒適又滋潤。又因為要忙地里的勞作和縣城的售賣,于是大家便漸漸的從寨子里搬出來,住到山下新建的屋子里。
很快,新造戶籍的土著們便也迎來了早稻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