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王羲之看向衛夫人,低聲問“字,要一成不變嗎”
“字如何會一成不變從楷書都隸書,這不是改變嗎從吾之老師,到吾,從吾到吾之弟子,又怎么會不變呢”
衛夫人不解,這孩子今日怎么好端端的問出了這樣的問題。
但很快,她就聽見王羲之說“可為何都要寫一樣的書體字,是人寫的。既然您也說有不同,那為何不能再改改嵇康曾做聲無哀樂論,音樂與人之感情有關,那字為何又不行都說畫可以透過畫意看見畫師的心,字為何又不能老師既說字可改變”
少年王羲之抬手在紙上迅速落下一字,隨后緩緩起身,雙手作揖彎腰對衛夫人說“得您教導指點,逸少不勝感激高山流水,是師徒亦是知音。逸少愿寫出自己的字,走出自己的書之道”
小小的少年單薄的身體站在庭院里,衛夫人沒想到會聽見自己收下的學生說出這樣一番話。
再低頭看向桌上的那張被風吹起一角的紙,衛夫人垂眸淺笑。
她起初收學生的心思并不純凈。
不是為他的才華,只是想要靠著王家的勢力,可以穩定些,日子好過一些。
南渡之后,衛夫人又何曾好過呢
越是讀書明理,越是明白南渡究竟意味著什么。
原以為自己這一生或許就如此下去了,卻不想陰差陽錯收下了如此好的學生。
衛夫人坐直,抬手示意大門,輕笑道“逸少,請走你的道。”
“多謝老師”
少年王羲之站直身體,面上并沒有出現他之前的老成,反倒是純真得讓姜煙以為,這就是真正十歲的王羲之。
離開的每一步,他都走得無比堅定。
離開不代表不認老師,他之后依然會來求學。
只是比起一直聯系那些前人作品,模仿他們的風格,王羲之想要找到自己的書法之道。
王羲之轉身的時候,姜煙也走上前想要看看他之前到底在紙上寫了什么。
結果衛夫人卻先一步拿起來。
姜煙只得又轉到的衛夫人身后,便看見那張淡黃色的紙上,寫著一個“道”字。
與之前寫的那些蒼茫厚重的篆隸遺韻不同。
這張紙上的字俊逸秀雅,活潑的同時,每個字的收尾比劃又不會過于張狂。
雖沒有他晚年時候的簡約玄譫,超然脫俗,卻也多了他自己的風格。
衛夫人看著那張字,小心的放在一旁,望著大門口的方向滿意的笑著。
姜煙看過之后,再看了一眼衛夫人。
她就跪坐在那里,穿著顏色淺淡的衣服,長發只用兩根發釵整理起來。
一如她的字,古樸、秀美。
姜煙跑出去找少年王羲之的時候,一步回頭的看院子里的衛夫人。
她明白為什么王羲之會那么瞧不上“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了。
德才兼備的她們,明明那么美麗好看,憑什么要因為旁人不相干的話,就剝奪她們的美呢
姜煙追上王羲之,原以為可以討論一下自己想的對不對。
結果這人不練字,改看碑文了。
在紙張大幅推廣之前,碑文是書法藝術保存時間長,也可以更為完整的方式之一,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