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別的時候,柳宗元還寫下一首詩贈給劉禹錫。
“直以慵疏招物議,休將文字占時名。今朝不用臨河別,垂淚千行便濯纓。”2
這次的貶謫,有他們始終不被皇帝所喜有關,但劉禹錫的那首詩,是激怒憲宗的主要原因。
柳宗元知道,自己這么說有些因噎廢食。
可如果沒有那首詩,劉禹錫不必差點去了播州。
劉禹錫只是笑呵呵的,沒有答應,但也沒有反駁。
而他們的這一次分別,再見已是天人相隔。
去連州的路上,劉禹錫騎著小毛驢同姜煙道“你們那個世界真好,所有地方都是好的。換做是我,怎么也想象不到,幾百年之后的連州會那么繁華。”
“不光連州。就是許多地方,我都沒有想到。52gg,d”劉禹錫的小毛驢噠噠噠,他如今是可以悠然自在的走這一段路。
當年卻不是如此。
“我知道子厚是為了我好,可我偏不。我寫得難道不對嗎那些在長安的權貴,不是如此嗎我從來都不差,只是不被皇帝所喜罷了。”
劉禹錫當然知道分別時柳宗元的意思。
他偏不要。
就因為皇帝的不喜,權貴的打壓,他就要停下寫寫字嗎
憑什么
他就要寫。
而且要寫得更好
在連州的這些年,劉禹錫倒是沒有做出什么特別驚人的政績。
相比柳宗元在柳州的舉措,劉禹錫在連州可以說是安靜得很。
只是,在連州五年后,劉禹錫的母親去世,他扶靈回家鄉。
“我原以為,這便是最難過的事情。可誰知途徑柳州,卻得知了子厚的死訊。”在幻境中樂觀向上的劉禹錫鮮少流露出落寞的神色“連璧本難雙,分符刺小邦。終究是缺了一塊”3
當他去到柳家,看到掛起的白皤和紙錢,在柳家悲痛啕號大哭了一場。
“子厚比我會做官。他很聰明,有才華。當初皇上繼位的時候,子厚就感覺到了危機,他掙扎過的。只是我們沒有驚世之才,不足以讓皇上忽視對我們的不喜。”
劉禹錫在幻境里,哪怕知道待出了幻境就可以見到柳宗元,他還是忍不住悲苦,為柳宗元上了一炷香。
“姜姑娘,千年后的還會有人記得我們嗎”看著柳宗元的靈位,劉禹錫悲哀的問“我們沒有經韜緯略之才,有的只是滿腔不能抒發的哀痛和生活的磋磨,也能被銘記千古嗎”
劉禹錫靠著柱子,緩緩坐下。
母親和摯友的離世,讓他開始懷疑自己。
“會的。”姜煙用力的點頭“會有人記得。”
姜煙學著劉禹錫坐在地上,一字一句道“文字,是中華文明傳承的載體。為什么中華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如此的獨樹一幟,不僅僅是因為我們有源遠流長的歷史。更因為向您這樣的詩人們的存在。你們讓一個個方塊字變得絢爛夢幻。可以是世上最鋒利的刀劍,也可以是最溫暖的百轉千回。”
“這是所有中國人最寶貴的財富。是您創造的為什么不能被千古銘記呢”
“你們在詩詞中蘊含的人生道理,是年輕人迷途的指向。你們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以后還會這么繼續下去”
劉禹錫抬頭,看著姜煙,笑中帶淚“真的嗎”
他樂天知命,可人總有脆弱的時候。
再次經歷這些,縱然是年過五旬的他,也懷疑著自己的價值。
離開柳州的時候,劉禹錫帶走了柳宗元遺稿,編纂了柳河東集。
劉禹錫評價柳宗元的文采粲焉如繁星麗天,而芒寒色正。
只是,一代文豪柳宗元去世之后,家中人根本沒有能力帶他的靈柩回到原籍下葬。
最后還是友人裴行立出資幫扶,這才讓柳宗元的靈柩回到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