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孫寄嘯和程凌霄力挽狂瀾、將舊長城的戰局支撐到林阡來,最終盟軍對遼蒙夏聯軍也只能險勝保住了兵力與地盤無損,卻阻攔不了西夏官軍讓道,任由著遼蒙聯軍逃出了山海九關。
戰報傳遍沙州,軍師們這才明白,難怪成吉思汗被火燒得那樣狼狽、還總說“鳴沙山第二戰遠遠沒有結束”。
這個名叫鐵木真的男人之所以越輸越覺得自己下次要贏,除了“天命”加持,除了本身就泰然,還因為他確實格局大、有后招。
綜合全局,他后招原來是“夏帝”。
他的后招,也是盟軍軍師們的盲點。
鳴沙山第二戰,盟軍對蒙古軍采取火攻加反間,雖然結果是大獲全勝,但戰前并沒有完全分析準確
當時荀為和金陵推測,蒙古軍的上策是“盟軍既有九路,那先奪占一處,破陣以及據守”。
而實際上,蒙古軍的上策是以夏帝背刺為基礎的奪占、破陣以及據守
只不過夏帝首鼠兩端沒有立刻答應,這才滑落到蒙古軍的中策,靠他們自己來奪占。此即盟軍誤以為的蒙古軍上策。
也就是說,蕭鶴年代表蒙古軍初次拜謁夏帝時,雙方并未達成共識,直到林阡將成吉思汗燒上絕路,才終于激得夏帝入局。
“焉知非福。我若不慘敗,夏帝決心怎會堅定。”成吉思汗生性豁達,雖敗猶笑。
當金陵還在關注“這一戰厲風行若敗,會影響我軍聯動”,成吉思汗已洞察到“這一戰林阡若勝,使遼蒙能與西夏徹底聯動。”
所以為什么蒙古軍在發現盟軍的“一網打盡”行動時,并沒有選擇伏擊獨孤清絕或厲風行夫婦,而是立刻就逃是因為沒必要啊。棄小是為了圖大。
亡羊補牢,不是不能恢復上策。
然而,遼夏著實弱旅、蒙古軍又是強弩之末,明著暗著一起上也不過如此。西夏官軍的背刺并未給成吉思汗帶來舊長城的財食或程凌霄的人頭,終究也只能殺死轉魄以及逃出生天。大概,這下策僅僅比盟軍為他們設定的下策好些
逃入瓜州后,居安思危,軒轅九燁對成吉思汗建議夏帝這幫心腹太弱,對局面影響太小,太短;大汗可借他們的所作所為,對西夏義軍、民眾、細作,進一步爭取、瓦解和離間。
“不能讓林阡和夏人長久。”軒轅九燁倒是有把握,他散播“蒙夏唇亡齒寒”言論也不是一天兩天了。
總而言之,夏帝插手之后,漫長的鳴沙山第二戰才真正落幕。第一戰盟軍輸得尷尬,第二戰盟軍勝得離譜。
“夏帝舔著臉說,自己從不曾見過主公,何來締盟,不算背信。”孫寄嘯義憤填膺。
“使臣和丞相,不能代表夏帝從克夷門一路合力打到沙州了,不算締盟”厲風行火冒三丈。
“他們說,先前屬于借兵”金陵欲言又止。
“借那就堂堂正正要回去是要多無恥,才會鬼鬼祟祟背后捅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