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蛤蟆部雖然零散,初步估計有一萬五千軍民。”莫非特意等談判開始后才去幫曹王確定情報,以規避成吉思汗對曹王說的那句“你在我帳中,不是放了人”也就是說,直到在談判桌前坐下的那一刻,盟軍都不清楚郭蛤蟆是否真的被成吉思汗生擒。
“形勢與上次談判不同,蒙古軍可能會不擇手段,曹王,要不要去”聶云曾怕,成吉思汗并不是要肅清宋諜,而本意就是威懾宋諜不敢動也不是沒可能這就是個針對曹王的單刀赴會陰謀曹王昔年在北疆沒少殺人,被關在短刀谷時還被蒙諜尋過仇,可想而知蒙古軍對他的恨意和懼意有多濃烈。
“老兵沖陣,新兵不怯。”曹王搖頭。唯有裝成對情報了如指掌,才能配合莫非虛虛實實,就算成吉思汗被聶云猜中初衷,也會被打亂節奏改成曹王想要的“談判前肅清”。曹王胸有成竹地去,既對暗戰有百利而無一害,又可提升叁軍士氣,杜絕敵人敢扣留使節的心。
“可萬一,鐵木真一言不合,不由自主就掀桌”聶云愁,曹王并沒有解決個人安全問題啊。
曹王笑著打消她顧慮“沖陣不利,老兵斷后。”聶云繃著的臉總算松弛,也笑起來“您可不算老兵是我。”
談判前,除了要不要去,還有另一個問題困擾盟軍到底要不要換郭蛤蟆
早在正月中旬就不乏傳言,稱郭蛤蟆已和完顏彝一樣降蒙,當時被曹王怒斥,現實也打了那群宵小的臉,但縱然如此盟軍也不能否認,郭蛤蟆與“完顏瞻受恩于曹王、完顏彝受恩于小曹王”不同,他的履歷白紙黑字被林陌發掘,由林陌拔擢,與林陌同生共死從始至終都是林陌節骨眼上正巧在蒙古陣營的林陌
誰都難以想象,堅持了那么久死戰不降的郭蛤蟆,會否在心志不堅的最后一瞬被他心心念念要重逢的“駙馬”策反于是,曹王要不要、敢不敢、值不值得鋌而走險,以赤老溫忽必來這種檔次的悍將換他回來如果拒絕承認他,會不會為淵驅魚以及傷害金宋共融;但如果不拒絕,又會否開門揖盜
“換。”無論談判前,談判時,曹王都毫不猶豫。
第一次聽說“郭蛤蟆”姓名的時候,曹王正在會寧地宮的枯井下旁觀凌大杰和吟兒大打出手。彼時曹王就已賦閑,但曹王為何這般肯定因為林阡林陌會寧之戰最激烈的時候,郭蛤蟆他為了幫兀剌海城抗蒙沒肯回來知遇之恩確實重,可無論如何都得堅守自己的良心
“除了郭蛤蟆兩萬人,還有墻頭草一樣的叁萬曹王府原叛軍,交換我蒙古勇士和子女媳孫,綽綽有余。”談判到一半,成吉思汗拋出曹王府叛軍來當籌碼,實屬曹王的預料之內。黑水之戰剛結束他就一直在感化和呼吁這些叛軍回歸,強調他們是誤上賊船既往不咎,那段時間林阡也默契地把林陌扣留在月氏、澹化了駙馬對他們的影響,有叁萬意志薄弱的金軍對蒙古軍毫無歸屬感不足為奇,
而且昨日林陌回歸時說“誓死不降林阡”,雖然穩定了一部分人的忠心,但卻因為是沖口而出的關系稍顯草率沒能穩住斗志他們仍然認為這是會寧城下林阡強悍而他們弱,這是一種不信任成吉思汗能與林阡抗衡的潛意識。今日蒙古軍居然出現怯戰情緒,成吉思汗唯恐是受金軍濡染。這部分燙手山芋殺不了,只能扔回去,諒曹王敢用林阡也不敢。
“大汗,不是原叛軍。”坐在成吉思汗身邊的林陌,輕聲提醒。
“不錯,曹王府那寧死不屈的根,隨著駙馬扎在了我這里。”成吉思汗笑,攻心,“曹王府叛軍,是不戰而降的那群人,是曹王,你自己呵。”
“曹王府叛軍雖叁萬,還待甄別忠奸,故不足叁萬。這般交換,仍是我方吃虧。據稱郭蛤蟆身受重傷,不妨將他直接歸還鎮燕,我可立刻為他救治。”曹王的來意就是郭蛤蟆,他迫切想知道逍遙峰戰況,所以對成吉思汗和林陌的嘲諷充耳不聞。
成吉思汗不置可否,卻突然岔開話題,拋出個新籌碼來,奪回主動權并拒將郭蛤蟆還往南面“在郭蛤蟆軍中,我竟見到了大金的衛王完顏永濟,雖然不知他是何時何地被捉、居然出現在戰俘里,但終究是個一呼百應的人物。還望曹王為大局著想,將絕地武士歸還我軍。”
絕地武士,四字直擊近前每個盟軍將士的心。盡管曹王當初不信林阡那瘋子的話,卻也因為探過絕地的筋脈和氣息,松口說過絕地武士,至少是由暮煙的一部分構成的。
“不換”曹王尚且面露難色,隨行的邪后已經怒不可遏,明明是兩軍商量著交換俘虜,哪來自己人交換自己人的道理她一直記得海逐浪常掛在嘴邊的“王者之刀,刀在人在”,這些日子雖然絕地武士被關在獄中偶爾得見,但邪后從抵達前線的第一天第一眼起就看到了那把標志吟兒生機的王者之刀,故而從未有過情緒波動,直到此時此刻。
“換。”表面上,曹王也被成吉思汗打得措手不及,權衡輕重,忍痛割愛,對成吉思汗正中下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