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劉晞嘴里呢喃了一句,眉頭已然不自覺地擰起,眼神不住地往劉皇帝身上瞥,目光中滿是疑思。
劉晞不得不猜測劉皇帝此舉的用意,以當下朝廷的政治氛圍,說是要封他為吐蕃王,他是不會有絲毫奇怪的。只是,倘若封到吐蕃,那或許還不如安東、饒樂呢
何況,高原地區,不論地理、經濟,還是宗教、民俗,各方面條件都比較困難,發展潛力有限。安東、饒樂雖然哭喊,但有牧場、有耕地,山里有礦,河里有魚,就是天寒地凍,還可以加衣生火避寒,而高原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待,都愿意去待的
在劉晞看來,朝廷針對高原能實現名義上的統治,吐蕃諸部已認可朝廷的權威,做到這一步,已然足矣,尋求更進一步,實在費力不討好,賠本賺吆喝罷了。
要說馬匹、牲畜、皮貨等資源,于朝廷而言,從河西、漠南乃至漠北獲取,豈不更加方便
或許是劉皇帝近來在決策上給人的印象過于深刻了,劉晞已然下意識地考慮起把吐蕃地區封給自己的問題了。
至于什么“駐吐蕃大臣”,在劉晞看來,很大可能只是一個過渡階段罷了。就如安西與南洋之事,雖還未像饒樂、安東、林邑那般明詔頒布,但已經自上而下達成了共識,被劉皇帝定義成了一項必須完成的使命與任務,懸而未定,只是欠時機而已。
當初劉皇帝給諸子們看的那張分封圖,可不只是輿圖上的描繪與暢想,倘若劉皇帝出了什么差池,那張圖便是朝廷在分封事務上最具法理的一項依據。
劉晞凝眉苦思,劉皇帝則目光迷離地遙望著乾元殿,這座有史以來最巍峨、最龐大的殿宇,正在春日的照耀下熠熠生輝,帶給劉皇帝莫名的感動。
“朝廷對于吐蕃的經營,前前后后已有三十余年,縱然不像安東、漠南、西北那般大灑錢,但三十年累計下來,也不少了。
朕前不久翻看了劍南道財稅用度情況,其中關于支協周邊地區所費,其中有約一半都是投向川蕃及與吐蕃的茶馬貿易,西南茶馬市監所得,也有一半留道,用在川蕃行政維持、軍事建設上,僅從錢糧而言,是虧本的
但是,朝廷付出了這些的代價,要達成的,可不僅是對吐蕃諸部名義上的統治,務了三十年的虛,該向務實轉變了,獲取一些實在的東西。朝廷對雪域高原不能僅僅停留于影響,還當增強控制力,這不是朕好大喜功,貪大求全,若為此,朕早就發兵西上了。
唐時諸邊之患,吐蕃是個繞不開的話題,雖然如今其沉淪百年,分裂勢衰,但當年其東出高原,侵我漢土,略我河隴,斷我三千里漢土,此事當永以為戒吐蕃若能馴服,對劍南之安全,西南之穩定,是極其重要的”
劉皇帝向劉晞交待著他的想法,輕描澹寫間展現著他的強勢“這些年,朝廷也培養了一些親附朝廷的部族,尤其是川蕃交界地區,有這些部族勢力存在,朝廷在當地設立管理機構便有了民意基礎。
你進駐邏些之后,除了繼續施展朝廷的綏靖政策之外,最重要的任務,便是組織起一套吐蕃事務管理結構,并發揮其作用,治不下其民,但那些受了朝廷好處,接受朝廷封賞的土官、頭人,卻要管好,從大漢這里獲得了好處,就要守朝廷的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