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皇帝足足花了一個多時辰,同劉規討論皇室私產的問題,并且拿出了一系列減租減息、減民負擔的措施,當然,這些都是在劉皇帝的“指導”下進行的。
讓劉規想方設法地賺取利潤、積累財富,這是他所擅長的,也是他樂意做的,但是讓他從身上割肉,就不那么簡單了,首先心理上就有障礙,哪怕此前大刀闊斧地給少府產業砍枝去葉,本質還是為了追求更高的收益。
當然,最關鍵的原因在于,這種惠民惠農,昭示恩德,顯示皇帝陛下寬仁憐憫的事情,作為一個合格的忠仆,怎么可能僭越。
劉皇帝只是提出一定想法,至于細節完善,具體措施,還是由劉規負責出臺執行,同樣保證給劉皇帝辦得漂漂亮亮的。
少府對所轄土地的管理改革,可以看作是大漢這一次稅制改革的重要補充,畢竟涉及到幾十萬頃土地、草場,數百萬農牧民,這其中的份量,以大漢之體量巨大,也是不輕的。
稅制改革的核心在于土地,劉皇帝改革的初衷在于減輕小農小民負擔,緩解社會階級矛盾,不管從國家范圍,還從少府層面,在目標上都是統一的。
不過,少府的改革,帶來的轟動,明顯要更大。對于那些利益受損的勛貴而言,劉皇帝不只要割皇子皇女的肉,狠起來連自己的肉都割,做到這個程度,他們這些人,夫復何言
而對于那些給皇室當牛做馬的黔首而言,則是人情大悅,喜不自禁,漫天的烏云由此消散,陽光與希望重灑人間
就像劉皇帝所說的,由于沉重的奉納負擔,那些耕種著皇室土地的農民,怨望實在不小,并且隨著時間的流逝,越發深重,尤其在過去的十來年來,各地實則發生了不少騷亂,只不過都被地方官府配合著少府鎮壓了。
而對于這一部分農民群體而言,面對壓迫,他們不敢反抗,也沒法反抗,因為他們抬頭望見的就是一片姓劉的天。站在大漢的天空下,呼吸著大漢的空氣,耕作著大漢的土地,他們根本沒有多少自由可言。
對于許多普通黔首而言,日子艱難,活不下去,有諸多選擇,經商、務工,徙邊、出海,乃至為奴為婢,不論如何,至少有選擇的機會。
但是,少府控制下的那些農戶,卻根本沒有選擇的余地,除了像老黃牛一般被役使著勞作生產,繳錢供糧,為皇室的享受增光添彩之外,沒有其他任何出路。
逃,無處可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尤其在大漢戶籍管理愈趨完善嚴格的背景下,逃戶是一項風險極大的事情。要么激烈抗爭,那就得用性命,用至親安危為代價
因此,長年累月下來,許多皇室佃民,早已麻木,人生一片昏暗,看不到任何希望。至于劉規所言,為皇家勞作奉獻,光榮,幸運,那就是純粹的狗屁言論了
很多時候,現實就是這般矛盾,乃至魔幻,劉皇帝對于地方宗族豪強勢力的崛起,對于鄉里之間基于土地的人身依附,可以說是怎么看怎么不順眼,恨不能把它拆個支離破碎。但是,自己的做法,卻比那些普通的地主土豪做得更過分,更徹底,規模也更大。
或許,在劉皇帝價值觀念里,全天下的子民,只該依附于他這個皇帝,其他都是非法的,都是在掘皇權的根只不過,劉皇帝心里也有數,君與國之間,終究是有一道界線的,永遠也消除不了,兩者也不可能真正融為一體,私心不可避免,自然就帶出一些與其“英明”相悖的決策與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