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好奇的問道“阿耶,這是真的嗎”
李世民支支吾吾,有些答不上來“高明啊,天幕有一點說的很對,任何人任何政策都不能只看一面。世間萬物有利就會有弊,只看其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你要有自己的判斷”
李承乾若有所思,他年紀尚幼,還不太明白父皇話里的意思。
但已經成年的長公子扶蘇卻明白“文帝的政策是一種妥協,他在努力尋找一種微妙的平衡,諸侯與諸侯,諸侯與功臣,功臣宗親與皇帝之間的平衡,并且用高超的政治手腕將其掌握在自己手里。”
始皇欣慰的點點頭,“不錯,一旦后繼之君沒有他的手段,漢朝的形式就會崩盤”
劉啟悄悄的看向渾身散發冷氣的父皇,他還從沒有看到父皇如此生氣過呢
劉恒在憤怒,一方面憤怒于天幕的毫不留情,更多的憤怒是對著諸侯王他給了諸侯王足夠的體面和優容,他們卻不思報效,橫征暴斂,引發農民起義。
陳勝吳廣起義才過去多久,中原的硝煙味尚未散去,他們便都忘記了嗎
陰謀論一些,說不定那些農民起義就是他們暗中促成的
到了景帝之時情況更加嚴重,晁錯上書“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有者半賈而賣,亡者取倍稱之息,于是有賣田地鬻子孫而償其責。”
景帝劉啟的脾氣可沒有他的父皇那么好,畢竟是有名的“大漢棋圣”,手持棋盤,無人敢擋
他不痛快了,就要讓其他人和他一起不痛快。
正好,七國之亂早已平息,諸侯王又有些不安分了,他已經磨刀霍霍,誰敢冒頭就削了誰
而文景時期的輕刑也不過是改名換姓罷了,比如將宮刑改為死刑,還有株連滅族的刑罰,在呂后時已經廢除,在文帝時卻死灰復燃班固在漢書中說“外有輕刑之名,實則殺人。”
評論區
“我支持廢除所有肉刑和不人道的刑罰,不過真的有人寧愿選擇死也不選宮刑嗎”
“意思就是,本來該割掉你的鼻子,但肉刑太不人道,還是把你的腦袋砍了吧”
始皇早已發現天幕對“苛法”的批判,這些評論里的諷刺之意更是溢于言表。
他決定做出一些改變“李斯,秦律也要有所修改了”
李斯忙躬身行禮,想勸陛下收回成命,律法乃國之根本,如何能擅自修改但他不能睜眼說瞎話,天幕多次提及秦律的弊端,百姓苦秦律已久,便是為了安撫百姓,也要有所改變了。
至于前文提到銅錢堆積如山,則是因為漢朝初年開放鑄幣權,諸侯豪強都有權利鑄幣,為了擴大利益,總會有人缺斤短兩,發行不合規的錢幣,不可避免的發生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呂后時對貨幣進行了管控,文帝時再次開放鑄幣權,允許民間私鑄,他的男寵鄧通便獲得了鑄幣權,富可敵國再者,雖然有滿滿幾庫房的銅錢,但漢文帝卻還要靠賣爵位換取黃金,那些銅錢的價值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