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政策中含有的許多弊端,如青苗法,看起來是讓百姓在沒有收成的時候,可以由政府借貸養護,不必為了沒有糧食而擔憂,可實際上,強制了農民的借貸,讓農民的負擔變得更重。
來自改革史資料整合
免疫法農田水利法皆是如此,看似改善了民生,實際讓本就艱難的百姓,越發艱難。還有的條例,皆是或多或少存在弊端,有的更是思慮不足。
再加上人手使用不當,又新舊黨的爭斗,導致上行不下效,造成了更多的負面,政黨不斷諫言,最終神宗妥協,導致變法失敗。
來自王安石傳資料整合
王安石嘆息,變法失敗,先前看蘇軾的時候,他就知道了。
畢竟說過。
只是現在更明白,問題在哪了。
雖然上面只簡單的說了幾條,確實都是重點。
他本意是想要提高農民的生產力度,卻沒有考慮到農民的承受能力。
這長此以往下去,就是他的政敵們不對他出手,恐怕百姓們也要開始反抗了。
到那時,自己恐怕就是罪人。
趙頊握著扶手,很是心塞,他好像真的成昏君了,可他現在也確實是想要有一番作為的,想要宋朝變好。
他要引以為戒。
“丞相,是朕錯了。”不是說否定了這個變法,而是,明明想要改變局勢,明明知道朝堂的問題,卻沒能進行管控,導致后續一系列的事。
若是他能夠強硬一點,或許一切就都不一樣了。
王安石對著神宗行了一個大禮“是臣錯了,臣過于激進,沒能認真思索這些條令中的不適之處,蘇軾,歐陽修他們說的對,新法確實很多弊端,是臣著相了,臣肯請陛下,召回歐陽修、梅堯臣、曾鞏他們,一起共研新法,為我大宋,開創新的一面。”
他一個人,確實考慮的不全面。
他得承認,力有不逮。
也更得承認,一人容易自負。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古來自有說法。
趙頊驚訝了,隨即又有些疑惑“朕也有此意,只是,為何丞相不言及召回蘇卿”
“不可召回蘇軾。”王安石直接搖頭,“蘇軾要走的路,與我們皆不同,他心懷大愛,他更被百姓需要,他是百姓的精神支柱。但臣懇請賜蘇軾御前參議的資格,參與臣等之間的決議,這樣能更好的讓我們知道,百姓需要什么,現在的大宋究竟處在什么情況。”
王安石是真心的認為,百姓更需要蘇軾。
蘇軾也能更接近百姓。
但凡換了個人,就不一定能夠做到這樣。
尤其是,現在蘇軾盛名在外,他更能深入到百姓中,了解到百姓的苦楚,看到百姓的悲痛,亦能更好的回饋他們。
趙頊并不是真的愚蠢,聞言當即就明白了,點頭“準”
“朕立刻派八百里加急,送蘇卿一道金牌,允他多地輪查,遇貪官污吏,可先處理在上報,遇天災人禍,皆可調動周邊官府,遇不平,平不平,遇禍患,斬禍患。”
除了王安石,就是欣賞蘇軾的大臣,都十分震驚。
更別說是本身還不對付,甚至是和王安石一脈有仇的舊黨派,就更是心驚膽跳。
這不亞于一道免死金牌啊。
真是持著它,就可以橫行無忌。
各個時空觀看的人,則是對這些策令十分驚嘆。
在天幕出現相關的變法時,具體的內容就相繼出現在了他們腦子里。
他們不得不說,其中很多,確實是非常精妙。
也確實,有一些,限制很大,時間久了容易引起動亂。
世宗位面
柴榮現在真是恨不得立刻讓趙匡胤生兒子然后生孫子再生曾孫子,他想要這幾位人才啊。
這一個個的,都不凡。
為什么他們就是不生活在自己的朝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