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后,回到府城的文人和好友相聚酒樓,閑話間便提起這事。文人言道便是十五文一根,他當初還想著買兩根嘗嘗也行。誰料那農戶還很是不高興,不愿意將甘蔗售賣給他。
“十五文一根都不賣,作價還想昂貴到哪去”同桌有人便立即不滿道。
文人嘆氣“我也是如此想的。”
“不賣便不賣”同桌另一人還言道“不過一甘蔗而已,便是長得再好,它也還是個甘蔗味。”
這話一出,便贏得了同桌所有人的認同。
只最后,文人又感嘆了一句“說來,安南今年的甘蔗是真長得好啊”
“能有多好”同伴好奇道。
“也不知那位韓大人,到底是用的何種種植法子。才能讓那些地里的甘蔗幾乎每一根都長得筆直又勻凈,顏色又鮮亮,如同畫師作畫出來的一般。每根甘蔗上的枝節還又粗又長,想我以前食用過的甘蔗,拿來與之比較的話,簡直是云泥之別”
聽文人這般細致的描述,酒桌上的眾人還真被勾起了好奇心。還有人想著若真有這么好的甘蔗,便是作價貴上一些,與他們這種家境的人來說,好像也不是多打緊的事。
屆時那甘蔗售賣的時候,不若也買些回來嘗嘗
另一邊,各村里正將各家村民召集起來。
聽聞衙門有關于甘蔗的新消息傳達,村民們皆奔走相告。
隨著甘蔗逐漸進入大面積成熟期,大家最近的心思便全都放在了這事情上。待到趕至里正家,果然便被里正告知衙門近期就會下鄉來收甘蔗。
在場村民聞言,一個個高興的牙豁子都咧出來了。
今年甘蔗種植得格外的好,每畝地成長起來的甘蔗基本都在三四千根左右。將甘蔗去掉頭尾不能要的部分,一根的凈重量也能在三到四斤。也就是說,一畝地的產量能達到一萬斤左右。
保底作價三文錢一斤的話,一畝甘蔗便至少能得錢三萬文。
安南縣城內凡登記在冊的農戶,種植得最少的一戶都有五畝地。這么一算下來,便是最少的人家都即將能收獲一筆大財富,又如何不讓大家欣喜若狂。
就在村民興奮又激動地在那說著馬上就回去割甘蔗之類的話時,里正又清了清嗓子,告訴大家一件事“大老爺說了,還要教授我們用甘蔗制作一樣好物,每戶可選派一人,三日后隨我一道前去”
“是何好物啊”有那村民笑著問道。
里正其實也不是很清楚,便只按照衙役捎帶下來的原話,這般告知大家“說是比直接賣甘蔗更能掙銀錢的好物。”
甘蔗成果是喜人,但收獲時也是一件非常累人的事。
在砍伐時,要選取品相最好的那批甘蔗的梢頭給來年留種。原則上,甘蔗也是不建議連作和不宜留根的。因此收割完甘蔗后的折根,還需要拿鋤頭全部挖出。
眼下又正是藕粉制作售賣的高峰期階段,農戶們忙不過來,自然便又是花費銀錢,請附近寨子里的土著們干活。
這天一早,剛下山而來的土著們就聽說村民們要隨里正一道趕去職田,與那位韓縣令學習用甘蔗制作新的好物,能掙回來好多好多的銀錢。然后一些土著們的心便被勾得癢癢的,當天連工都不做了,竟一路偷偷跟在這群鄉民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