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科屬的建立只需要王姝這邊的一份報告。
班底的人選,蕭衍行也是給足了資源的。
一個曾經大慶朝廷的大司農,農學知識十分豐富的華勝英。一個學富五車、實干經驗豐富的牧虎。除此之外,穆老先生也作為參謀全程參與良種的推廣。輔之以十來個得力實干派。這次的農科屬,可以說是動用了蕭衍行旗下十分受重用的一批人。
王姝不必刻意去調查這些人的過往履歷。她只需要知曉這些人能干實事,便會拿出來重用的。
蕭衍行為了讓農科屬不被西北的官僚系統腐蝕,單獨設立后,直接掛在了自己的名下。
要知道,蕭衍行雖沒有藩王之名,卻是有藩王之實的。他對此地有切實的管轄權,且擁有一萬護衛的私兵名額。皇帝甚至將邊防的重擔壓到了他的頭上除了官員的任免權沒有交到蕭衍行的手中,可以說,他幾乎對西北的政務有著說一不二的話語權。
農科屬掛到了他的名下,將以一種獨立與官衙的姿態出現。這就從身份的角度,杜絕了大慶的官府插手農科屬的可能。但同時,蕭衍行又賦予了農科屬與官衙同行的級別。
將來若是農科屬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大慶官府即便是眼紅也得敬著。蕭衍行從設置之初就給予了高級別,除非農科屬涉嫌大罪,有足夠的罪證證明有害,不然大慶朝廷的人等閑都動不了農科屬。
這個結果,不得不說,王姝十分滿意。
有了蕭衍行的庇護,農科屬必然能開展起來。不敢說良種在全大慶范圍內發揮重要作用,至少在涼州及以西以北的地方,即將會發揮起重要的作用。
設立的問題得到了解決,推廣良種則是第二個關鍵。
如今的世界可不是后世,信息大爆炸,通信高度發達。如今的社會可以用閉目塞聽,眼聾耳瞎來形容。想要將良種推廣到所有百姓知曉,并說服他們相信良種的成效,這其實是一個不小的工程。尤其是如今農戶的教化程度不高,比起相信官府,他們更相信祖祖輩輩的經驗。
如何讓他們愿意去接受,如何讓他們愿意放棄舊種去接受官府的新種,推進工作非常難。算得上是一個非常艱辛的、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的任務。
王姝的本意是,第一期的良種可以采用免費的方式分發。只需要說服農戶來年用新種種植,以此降低推廣的難度。
等到來年秋收,百姓們切實嘗到了良種的紅利,自然會購買良種回去栽種。
不過這個推論的前提是,良種的效果得到了認可,且產量取得了大成功。以及農科屬的人已經將良種二代以后不育的信息傳達到位。不然農民會傾向于自留種,來年種。畢竟即便是壓低了良種的價格,但對于溫飽都成問題的貧下中農來說,也是一筆很大的開銷。一些人寧愿僥幸省錢,也不會相信農科屬,聽從指揮去購買新種。
關于良種二代以后會出現部分不育植株這一情況,還沒有傳出去。王姝已經預估了這一條信息傳遞出去,沒有多少人信。
自古以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所有人的固有思維里就是有糧食留了好種,來年就能用的認知。即便此時的農科屬中的人,在王姝強調了良種二代后不育的性狀,也有人保持懷疑態度。他們估計以為,這一條結論,是被王姝當成要錢的幌子。
這些問題不大,只要有人種個兩三期,眼見為實,自然就將這個意識滲透進百姓的心中。
如今該考慮的該做計劃的,王姝早已經在專業的角度做好了講解。不管聽懂沒聽懂,只有他們真切地去種,才能明白她講的所有良種知識。至于推廣以后會遇到的諸多人性問題,如何應對外界人心的種種這就依賴于蕭衍行手下的那批能人。
農科屬的工作在一點一點的推進,過程很艱難。王姝在盡完力之后,獲得了短暫休息的機會。
她這段時日累得不輕,早出晚歸,一刻不停歇。
時常回來天色已晚,連抱孩子的空閑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