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煙也想要看名傳千古的蘭亭集序真跡的模樣,此刻就站在王羲之的對面,稍稍扭著脖子就能看見蘭亭集序的內容。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看著躍然于紙上的字,筆墨酣暢,明明每個字都透著瀟灑之意,可到末尾收筆又不見張狂。
如持劍的謙謙君子,持利器,卻又飽含君子謙和。
姜煙這些年看著王羲之閉門謝客,不愿再入朝堂紛爭,也不想成為誰手中利用的棋子。
他沉浸在書道之中,汲取百家所長,從少年時的漢魏遺風中的古樸,透出如今的灑脫自然。
“書道”姜煙腦海里倏地想起了衛夫人當年看到那個“道”字時的笑容。
當時姜煙還不明白,為什么衛夫人會看到那個字后露出釋然和滿足的笑。
可現在,姜煙明白了。
正如嵇康要將音樂從禮教中解脫出來,王羲之的書道也讓書法從千篇一律的漢魏遺風中脫出,讓書法賦予自由、思想的美感,讓它獨屬于每一個人。
姜煙真的從這一筆一劃中,仿佛窺見了天地宇宙。
那些線條中,王羲之的所有情感,抱負,盡數沖出。
周遭的一切靜悄悄的。
沒有謝安。
沒有王獻之。
那些人都不見了。
青山綠水化作水墨線條,清風花香變為淡淡墨香。
隨著王羲之每落下一筆,每寫成一字,姜煙眼中的天地就發生變幻。
她看見雄渾山巒,也看見山林中靈動的鳥兒。看見奔騰大河生生不息,魚兒躍出水面留下點點水痕。
又見到墨竹隨著王羲之的筆,自周圍佇立,一點一點環繞著他們,將王羲之和姜煙圍困其中。
寫到“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時,王羲之提起一旁的酒壺又笑著喝了幾口,抬手用袖子隨意擦去唇邊的水痕,腳步略有些踉蹌的繼續落筆。
分明是酒醉的時候,可姜煙看到的每一個字都是那么的平穩,筆走龍蛇不顯現出任何酒后的醉態。
墨竹散去,一排水墨大雁飛過天際,發出陣陣雁鳴。
姜煙只覺得眼睛都不夠用,最后轉身注視著王羲之。
蘭亭集序是他此生最為驕傲的作品,在這之后他都不曾寫出如這次一般的文作。
無論是序本身,還是書法,都是王羲之一次酣暢淋漓的表現。
他寫雅集之樂,寫生死喜樂如白駒過隙,寫時下人們如漂泊浮萍,文人玄學清談更是空洞。
更寫出了他的不甘。
這或許是個適合文人墨客的時代,但一定不適合銳利進取的人抒發抱負的時空。
王羲之靜默片刻,寫下最后一句,呼吸急促的看著眼前的字。
倏地,他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