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秋冬,沒有一日停歇,每日都要寫上許多字,還要炮制草藥,配比藥方。
“那是什么”姜煙捶了捶坐麻了的兩條腿,走上前看著那些書冊。
說是書冊,其實就是一卷又一卷的竹簡。
并不是姜煙所想的書冊,甚至有些竹簡還沒有編織在一起。
“它們是救命稻草”張仲景笑得憨直,就像那年背出書來,得到父親準許,坐在家的門檻上看八十一難的時候一樣。
“往后,傷害再也不能害我朝子民。”張仲景懷抱著那些竹簡,高興得渾身都在顫抖。
他寫出來了。
真的找到了克制傷寒的藥方,他不用再看著一個個人在他面前死去。
不用再看著一座座新墳堆起。
兵士上戰場有甲有刀。
而今,面對傷寒,百姓也有甲有刀了。
“我大漢子民,再也不用引頸待戮”
“幸哉幸哉”
山中冬日陰寒,姜煙追著張仲景的身影出去。
他赤足在山中奔跑,長袍烈烈,頭發和胡須在風中吹得亂糟糟。
姜煙追在后面,卻怎么也追不上張仲景。
一卷卷竹簡在她眼前消失,像是化作煙塵,消失在這個世界上。
“不行”姜煙驚異,伸手就要去抓面前飛舞著的那些竹簡竹片“不可以不可以消失”
可不管姜煙這么去抓,最終都是徒勞。
公元219年,張仲景去世。
這些竹簡竹片,開始在這片土地上流傳開。
但也是因為古代的傳播艱難,許多竹簡在流傳的時候丟失。最終只余傷寒雜病論的斷簡殘章流傳于世,最終由東晉名醫王叔和以太醫令的身份,最終將傷寒雜病論的傷寒部分找齊,最后編次成書。
傷寒論張仲景著論二十二篇,記述397條醫治方法,記載藥方113首。
自此,東方大陸的百姓不用再畏懼傷寒猶如猛虎。
傷寒也不再是不治之癥。
在張仲景去世的八百年后,宋仁宗時期。在翰林院任職的翰林王洙在書庫里發現了幾卷被蟲蛀的竹簡。
竹簡上書金匱玉函要略方論。
名醫林億奉命與同僚一起重新校訂傷寒論時發現,這幾卷蟲蛀竹簡,與傷寒論極為相似,幾番研究后確定,這便是東漢末年名醫張仲景所編撰的傷寒雜病論的雜病部分。
太醫院重新整理、校訂,最終更名為金匱要略。全書共計二十五篇,記載藥方262首。
金匱要略成刊,放出在民間,供民間大夫學習。
八百年。
張仲景困在那年長沙郡傷寒中的心魔,在往后的各位名醫搜尋、整理、校訂、刊行于民間后,徹底消散
而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不僅發展并確立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基本法則。還與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難經并稱為中醫四大經典。
醫圣張仲景,名副其實
姜煙看著那些消散的竹簡,張仲景奔跑在山中的身影愈發遙遠。
她知道,如今是要與張仲景拜別了。
“多謝先生一生奉獻,為中醫奠基”
拜別后,姜煙眼前一黑。
再睜開眼睛,就見一塊白色手帕遞到面前。
“擦擦吧。”華佗背著巨大的藥箱,在姜煙接下手帕后,搖起手里的鈴鐺,走在小巷里。
“不是說,你與諸葛孔明相處過后,已然可以看破這些了嗎怎的還這般容易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