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軍首發林阡,第二陣徐轅,第三陣由誰統領答曰百里飄云。
首發金宋水師、山東花帽軍,第二陣川蜀、隴陜、西夏軍,第三陣由何人組成正是兩淮義軍。
蒙古軍并未作這種交替強襲的安排,但交戰時也能有類似效果,是因他們戰線收縮后密度加大。
勢均力敵不利于攻方“穩扎穩打,總會打破平局。君不見,盟軍已打到蒙古軍的中策”鼓角爭鳴,陳軍師笑看烽煙。
內堡范疇,陣地較外圍稍事平闊,攻城塔、鵝車、草牛、云梯等攻具悉數可以陣列。還有人懷揣直截了當的破城錘,屬于盟軍對蒙古軍的反向偷師。
那一廂,蒙古軍攻防并舉,弓弩、鍬钁、刀斧手一應俱全,或從堡上射火箭以摧毀草牛云梯,或在堡前以各類利器毀壞盟軍攻城塔。
整整一夜,攻堅戰、阻擊戰、遭遇戰,場場驚魂,鏖戰、惡戰、死戰,持續升級。盟軍戰線甫一深入五里,第三局的攻具防具較量就一去不返,第四局立馬演變為兩軍兵種的一決雌雄。
“蒙古軍的下策到了。”陳旭始終有把握,飄云和天驕一樣穩,第三局雖然艱辛卻終于拿下,“帥帳且隨先鋒南移,封大人、阿綽聽令。”
平野開闊,百里飄云突然照面的三支蒙古騎兵縱隊,目測每隊一萬人,盡皆體格強壯,戰馬矮小精壯、皮厚毛粗,可見耐受力強。
“沖殺”決勝關頭,素來擅長野戰和突襲的蒙古軍如何能不發揮所長。
“疊陣”百里飄云熟知蒙古馬有著其余任何國家都難以比擬的速度,極速以神臂弓、強弩劃定百步與七十步防線,以期減緩騎兵沖鋒,盡力抵御正面突擊。
這支蒙古軍軍容嚴正,主帥是環慶之戰被徐轅贊譽過“用兵如神”的拖雷,除了“人馬一體”、“訓練有素”、“標槍兩頭皆可刺人”外,他們還有個長足的進步在于,原先騎兵雖強但弓力有限,今次弓弩配置有所改進,堪稱攻守一體,配合無懈可擊,實戰威力大增。
換言之,陣中有弓弩手保護騎兵,蒙古野戰部隊無往不利,疊陣很快失效,兩軍沖撞眼看就是草原狼以碫投卵。
“竹籠,滾”飄云從容,同樣守中帶攻,所謂竹籠,原只是南宋民間納涼工具,不論球型圓柱形皆適合滾,瞄定離手,風馳電掣。那情景,漫山遍野風火輪,蒙古軍沖得越急,戰馬就跌得越狠。
蒙古軍對宋軍經驗不可能全部吃透,當他們發現百里飄云所用并不是“長槍陣、絆馬索、抓鉤包綱”之類軒轅九燁預言的以慢打快、以靜制動,而是反其道而行之的以快打快、以動制動戰法難免始料不及,前倒后堆,自相踐踏。
“趁亂,殺”百里飄云率先以鐵狼大刀沖入敵陣。
“殺伐決斷,真有乃父之風。”軒轅九燁想起淮南之戰所見的百里笙,還曾惋惜他一瘸一拐英雄遲暮,想不到竟在這里滿足夙愿,看到個年輕有為的百里少主。
“是個驍將,可惜遇見我。”拖雷嘴角流露自負少年的一笑,“宋盟,你們過去的敵人女真騎兵,哪里能及得上我軍機動”
傷亡極大的只是戰馬而已你知道我一個驍將配幾匹馬么
蒙古騎兵向來一馬倒斃當場再換一馬,就算后續戰馬未及時到,在弓弩手的掩護下,騎兵亦即刻化身刀槍手,欺身近戰是他們的強項。
犬牙交錯,不可開交,兩軍皆大片死傷,相看白刃血紛紛。
“女真騎兵,哪點不如你們機動。”撥云見日,終見封寒一馬當先。
女真重騎兵,刀棓自副,弓矢在后。堅忍、悍勇如他們,擅長連續作戰、反復沖陣、一陣重如一陣。
“封大人,總算來了”飄云長吁一口氣,趕緊與之交接;同拖雷正面交戰非他之所愿當然是騎兵對騎兵更穩。
“眾將聽著,穿刺為主”封寒當即對麾下下令,蒙古軍的甲胄能防劈砍、而對穿刺的力道防護較弱。
不多時,又有西夏輕騎兵由阿綽統領,朝蒙古軍背后迂回包抄。少年、老將、又少年,聯動起來行云流水一氣呵成。
“這小子,也不賴么。”正自裹傷的嵬名令公,遙望阿綽意氣風發,想起籍辣思義一樣英勇,仿佛看見西夏官軍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