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陵又說“太尉于我大梁來說,無異于鎮國柱石,千萬不能有失,太尉若出使遼國,恐又陷入類似南陳的困局。”
女皇贊同“幼娘所言,也是朕的擔憂。”
群臣紛紛附和“公主所言甚是,我朝萬不可失去太尉,太尉不能再冒險,還是另派他人為好。”
面對所有人的反對,蘇賢北上的態度竟是毫不動搖。
只見他神色鎮定,對眾人解釋道
“陛下、公主及諸位只怕多慮了,遼國不是南陳,新任遼帝納蘭節也不是女帝,不可能再發生那種事。”
“再者,大梁與遼國交好、建立邦交之事,幾乎由臣一手促成,臣北上出使遼國才是最好的人選,即便真有什么事,臣的薄面興許還有一點作用。”
“陛下勿需另派使臣,臣就是最好的使臣”
女皇不覺面露難色,隔空與蘭陵交換著眼神。
群臣們交頭接耳一陣,劉侍中最后越眾而出,對蘇賢說
“太尉之言,的確也有道理,不過此次北上出使遼國,只為參加一場登基宴而已,隨便派一人便足以應對。”
“話雖如此,不過我聽話,新任遼帝在國書中明確提出,要臣出使遼國,這做不得假吧”蘇賢回道。
“這”劉侍中等眾臣一時沉默。
“蘇愛卿一定要出使遼國”女皇問道。
“回稟陛下,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臣出使遼國都是最好的人選。”蘇賢斬釘截鐵。
“既如此”女皇終究有些不放心,頓了頓才道
“朕加封你為河北道行軍大總管、河東道行軍大總管、關內道行軍大總管、隴右道行軍大總管等數職,助蘇愛卿北上,以防不測”
行軍大總管,可調動某一地區的所有兵力。
河北、河東、關內、隴右四道,都位于大梁帝國的北方,皆與遼國毗鄰。
女皇賜予蘇賢這四道的調兵之權,其用意不言而喻若遼國之行有變,可隨時就近調兵應急
這真是一個大手筆,居然將整個北方都交給蘇賢,說句不好聽的,若蘇賢在北方振臂一呼,說不定
由此可見,女皇對蘇賢信任到了何種地步。
眾臣咋舌之余,并不敢多說什么其實,莫說眾臣,就連身為女皇女兒的蘭陵公主,對此也頗有些吃味。
“臣,領旨”
蘇賢躬身一拜,為“使臣之爭”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轉眼,時間來到第二天。
蘇賢作為遼國使臣,已帶著大批人馬出發。
經一天半的緊趕慢趕,已于當日晚的黃昏時分,抵達河東道太原府,入太原城暫歇。
這一路上,蘇賢頗感愜意,飽覽沿途風光,時不時還賦詩一首,完全是一副出門游玩、踏青的模樣。
因他認為,此次遼國之行不會有什么問題。
即便有問題也是小事,可以輕松解決。
至于從李青牛那兒聽來的,關于大蕃使臣可能會放毒的陰謀論,蘇賢并未放在心上,想想也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