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功高蓋主以至于下場凄涼的大將多了,但平心而論,大一統王朝的開國君主大都不是擅殺功臣的那種人。
漢高祖劉邦不得已殺了大名鼎鼎的韓信,很大程度在于君臣離心最關鍵的時刻,韓信手握重兵卻不肯出兵,坐視劉邦與項羽大戰。
后來的垓下決戰之前,劉邦大敗,不得已將大片土地封給韓信,才請出了這位兵仙,終能逼得項羽自刎。
李善在能力、軍功上都是不能與韓信相提并論的,而李淵對待臣子的寬容卻是能與漢高祖相提并論的。
實際上除了韓信,劉邦也剪除了部分王侯,但總的來說,不算刻薄寡恩,要知道一直到他孫子漢景帝時期,朝中宰相還是非列侯不可任之也就是說,不是開國侯爵,就沒有資格出任宰相。
對比一下明朝,可憐的朱允炆只能請出耿炳文其他大將都被殺光了。
其實中國歷史上一統天下的幾位君王,秦始皇、漢高祖、漢光武帝、隋文帝、唐高祖都不是擅殺功臣的人,光武帝的云臺二十八將流傳后世,唐高祖也差不多,凌煙閣功臣大部分都在武德年間就已經建功立業。
但歷史上都說開國君主喜歡秋后算賬,主要還是因為宋明兩朝,宋太祖還是好的,只弄了個杯酒釋兵權,宋高宗就有點損了,硬生生坑死了岳飛。
當然了,最狠的還是明太祖朱元璋,太子死的太早于是幾乎將當年的老伙計全都弄死了,以至于弄出兩個靖難之役。
平陽公主點出了這一點,無非是在說,李淵不是那種人,只要李善老老實實的,基本上就不會出事其實柴紹覺得妻子這番思路很是無聊,因為他能肯定,李懷仁那貨看似中立,實際上肯定涉入奪嫡之爭中了。
“來信之前,懷仁已遣派人手將襄邑王、段德操送往長安。”平陽公主的態度略為放松了些,“是否許可段德操戴罪立功,還要請父親決斷。”
“那就留在軍中吧。”李淵嘆道“懷仁屢立大功,又忠心無二,何至于此”
“出征之前,懷仁還曾提及,不愿效仿王翦”
“此一時彼一時。”平陽公主打斷道“如今流言四起,懷仁何以自安”
“流言四起”李淵呆了呆,“什么流言”
李淵有些警惕,尋常的流言無所謂,但關于如今手握兵權的李善的流言,自己這些日子親掌朝政,居然都不知道
“難道父親不知道”平陽公主眼角余光掃了掃,“看來三胡是聽說過的。”
“嗯”
李元吉嘴角抽了抽,小聲說“父親,這幾日坊間傳言,李懷仁乃皇室血脈如今手握兵權,恐有大變,社稷不安”
什么鬼
李淵都蒙逼了,李懷仁是被列入宗室,怎么會有皇室血脈
但細細想了想,李淵氣的拍案而起,老臉扭曲的都沒法看了,破口大罵道“何人膽敢指使”
什么手握兵權,恐有大變,以至于社稷不安這是在指如今身為靈州道行軍總管,實際上將大部分關中兵力都握在手中的李善有不臣之心。
而皇室血脈,指的不是宗室子弟的身份而是指這位名揚天下的大唐邯鄲王很有可能雖然是個郡王,但實際上是個皇子。
李元吉瞄了眼平靜的平陽公主,再看看喘著粗氣,目露兇光的李淵,心想這種可能性實在不大,當年要不是李善妙手救回了三姐,父親也不會那么信重但在外人看來,還真有可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