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老頭豁然抬起頭來,一個個的眼里都明顯泛著光,因為他們知道劉清山指的是那堆被篷布掩蓋的東西。
接到他的眼神示意,張國良連忙走上前去,揮手招過了一直在不遠處觀看的張一等人。
幾人齊心協力打開了篷布的一角,但只是這一角已經讓在場的很多人都在倒吸一口涼氣。
令他們感到駭然的原因是數量而并非品質,玉化樹在沒有經過整理之前,只是樹木外表的石質。
人們看到它時只能見到保持完整的樹木所有的外形特征,樹皮、樹杈、樹節、樹結、木材纖維,無不保存了樹木的原有形態。
內里部分就跟玉石市場的翡翠原石一樣,不剖開它,是看不到實質內容的。
可是這些專業學者們所接觸過的玉化樹,均是某一枝節或者根部,這么一大堆地顯現出來,確實是帶給了他們神魂震撼的感覺。
也許普通人不會有他們這樣的強烈震撼感,因為這里面的價值和珍稀程度,只有專業的人才知道得來的艱難。
從被打開的一角看,外形就是一段段的樹木,這種大自然流露出來的樸實、厚重、滄桑的外形是普通樹化石所沒有的,后者展示出來的往往只是圓滑、隨意、鵝卵石或不規則石塊般的外表。
從剖面形狀看,它首先還是一段樹木,可它清晰完整地保持了樹木原有的年輪、紋理、蛀洞,是古代樹木內質形態的完整保留。
若是通過放大鏡甚至顯微鏡,還可發現樹木韌皮組織形成的層細胞、細胞壁、輸水導管的形狀痕跡。
而樹化石往往是一塊排列不整齊、結構極為單一的礦石。它雖然也有紋理,但這種紋理是自然產生的,具有很強的隨意性,主要價值只體現在供人欣賞上面。
所以說樹化石并沒有多少科研價值,因為它的內在演化紋理模糊不清,也絕不會完整。
就在幾位老人紛紛圍上去議論紛紛的時候,那位孫啟尚也打過了電話趕回來,看到這個情形趕緊湊上前去觀看,因為他也是第一次看到篷布下的情況。
趁此時機,樂湛來到劉清山身邊解釋“老師生前就跟龐院長關系極好,我也一直把他當作長輩看待。老爺子難得開了口,我也不好拒絕”劉清山笑著擺擺手“沒有關系,他們找到我是早晚的事,再說了人家的來歷太大了,我就是想躲也躲不了啊”